如何结合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经过北京市35中学和北师大二附中的积极探索,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雏形。35中和北师大二附中究竟是怎么做呢?
北京市35中、北师大二附中等部分中学试点为不同的学生定制不同的“套餐”,让学生拥有个性化课表。昨日,西城区科研月中学校长论坛专题进行基于学生差异的课程改革实践研讨。35中校长朱建民表示,明年9月1日,将在高中推行“五制”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朱建民介绍,该校将在高中推行“五制”教学管理模式,即学部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走班制。新的教学模式将不再有年级和班级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学部”。学校将成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部、艺术特长部、国际部、普通高中部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学部”完成学业。
新的教学模式将实行学分制和走班制的管理模式,让学生根据兴趣特长自主选课,每个人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表。“对学生的学分要求会远高于现在高中所规定的144个学分。因为学校拥有自主会考的权利,所以学生将有可能在两年内完成高中的学习。”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学校推行导师制和学长制。每名任课教师都将担任几个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选课并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和课程表。学长制是让一些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指导工作。
此前,北师大二附中已进行了“个性化排课”的探索。为了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教育,学校推行6+1+1课程设置。每天前6节课安排国家课程中必修课程和必选课程;第7节课安排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学有所长;第8节课安排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属于“任选”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