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作为海淀教育发展的重要改革举措,在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四五”时期,在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的宏观战略中,在建设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的新征程中,海淀中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如何在已有基础上,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如何梳理经验再出发,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请往下看——
7月25日下午,海淀区召开中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质量评估工作布置及培训会,各教育集团校级领导、集团化办学负责人及相关科室、直属单位干部参加会议。
海淀区是集团化办学的拓荒者、先行者、探索者、实践者,会议对集团化办学的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梳理。第一阶段是从2000年开始的“探索创新,快速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2019年教育大会开始的“逐步规范,加大支持”阶段,第三阶段是“十四五”时期以本次质量评估为起点的“激励导向,培优提质”阶段。本阶段以质量评估为抓手,进一步规范管理,突出导向作用,激发集团化办学活力。
会议提出,基于前期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基础和坚实的经费保障基础,开展集团化办学评估已经具备了实施条件。这是具有海淀特色的又一改革创新举措,体现科学性,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精准性,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工具,从直观评判转为量化评价;发挥激励性,体现优劳优酬,办学经费与评估结果挂钩;注重导向性,引领新一轮集团化办学的方向,引导教育集团加大投入,提升各成员校发展质量。
区教工委委员、教委副主任史怀远在讲话中强调,各教育集团要高度重视评估工作,建立工作小组,由集团总校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各成员校(校区)主要负责人和总校负责集团化工作的副校长共同担任副组长,强化统筹,全面呈现办学成效,发现不足,梳理经验。
要加大支持力度,持续提升集团化办学质量。集团化办学旨在发挥集团总校的品牌带动作用,要倾注更多资源、投入更多精力、共享各类资源,切实提升各分校、成员校办学品质。
下一步,教育两委将进一步打造集团化办学的海淀范式,建立动态进入、加速孵化、成熟退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完善集团内部治理结构,创新集团人事管理制度,提升集团化办学质量,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发展规划科介绍了评估的背景、总体框架、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内容,讲解了评估指标体系的研制过程和主要内容,平台设计人员就平台使用和填报程序等进行了专题培训。
背景链接:
目前,海淀区共建立36个教育集团,涉及140余个校址,涵盖100余所成员校,19万余名中小学生在教育集团内就读。
海淀区集团化办学根据其发展特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探索创新,快速发展阶段,从2000年左右开始至2018年,以中关村二小承办上地实验小学、五一小学合并永定路一小、二小等为开端,拉开了我区集团化办学的序幕。特别是2013年之后,按照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略,精心绘制海淀教育新地图,通过承办、合并,建立联盟等方式,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
第二个阶段为逐步规范,加大支持力度阶段,从2019年5月教育大会召开到2022年7月,海淀区先后出台了两份关于集团化办学的重量级文件,即区政府下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和区教委、区财政局联合印发的《集团化办学专项支持经费管理办法》。《意见》从布局、机制、人事、经费、资源等五方面提出要求。《管理办法》则明确设立集团化办学专项支持经费,用于支持集团校发展。以此为标志,我区集团化办学逐步走向规范,更加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第三个阶段就是激励导向,培优提质。以本次启动首轮集团化办学质量评估为起点,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并将评估结果和资金支持挂钩,引导集团化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探索国内集团化办学评估机制之先,推动各集团校百舸争流、百花齐放、和而不同,形成更有活力、更加协同的集团化办学态势。
本次采取的海淀区集团化办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是由首都师范大学课题组、区教师进修学校、区教科院和发展规划科共同研制。指标体系包括健全集团管理架构、深化集团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加强集团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集团文化建设、集团化效果等6个维度,共19项细化指标。
延伸阅读:
点击查看>>2022海淀小升初入学信息汇总(入学政策、条件、途径、跨区等)
点击查看>>2022年海淀区各高中中考录取分数线(网传版)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海淀教育,由北京小升初网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升初网)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