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101中学石油分校(原石油附中)发布了校园开放日相关信息,北京小升初网特将其分享给大家,供学生家长查看。
101中学2020校园开放日内容:https://h5cdn.cretech.cn/v/U110407N2C767Y9F5?toPage=663936(复制链接到浏览器粘贴并打卡)
一、融合多元文化、坚持理念引领
石油分校的学校文化形成,有其深远的历史文化沿革。59年前,在国家举步维艰的困难时期,为解决石油系统子女上学问题,由北京石油学院筹建了石油附中,建校元老都是北京石油学院的教师,学生也多来自石油系统。石油附中的成立,脱胎于石油系统,服务于石油系统,自然将石油会战中的“铁人精神”作为办学的精神支柱。时光荏苒,“铁人精神”在石油附中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薪火相传,已经成为一代代附中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引领着学校建设的各方面,成为所有教职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
为提升学院路地区教学质量,促进海淀教育高水平发展,2019年5月,区教委决定,由北京一零一中承办石油附中,并更名为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纳入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后,由集团实施一体化管理,开展教育教学资源统筹,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教育教学共研共赢,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将一零一中 “‘为国事担当’‘为国家教育担当’的双重担当文化”融入学校文化之中。至今日,一零一中的“担当精神”与石油分校的“铁人精神”实现了有效融合,形成了具有石油分校特色的学校文化。
多年来,为了更好地将“铁人精神”内化为学校文化,我们从“铁人精神”中提炼出“爱国主义、自主创新、人生态度、价值立场、意志品质”,将其发展诠释为“五唯文化”,即“做人唯贤,学识唯渊,律己唯严,待人唯信,意志唯坚”。
确立了“真爱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具有“五唯”文化,兼具国际化视野和双重担当精神的综合型人才。将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为,让全体师生成为文明和谐、创新发展的共同体,把学校办成“五唯文化”特色鲜明,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教育教学质量居海淀区前列的海淀 。
在学校文化的外显过程中,着重兴建了一批学校文化工程。今天,学校大门的改造,与总校风格相呼应,体现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寓意,继而成为承载学校文化的标志。将两所同样印有红色印记的学校,将两种饱含责任、奉献与拼搏的精神融合成为一体。
在学校文化宣传上,注重构建宣传环境,建设良好社会声誉。学校在初高中教学楼下设立了校园公共传播视频系统。学校于2016年9月成立宣传组,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学校电视网络、教科研之窗、门户网站和公众号等载体,及时向师生、家长和社会进行学校文化宣传,构建良好的文化宣传环境。
二、落实全面育人、实现课程结构升级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思想、育人目标和教育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2007年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之后,学校紧紧围绕办学理念,构建“三级八维”课程体系。
其中,“三级”指向挖掘课程体系的深度。基础能力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国家和地方课程为主;拓展融通类课程,面向学有专长的学生,以学科拓展类为主;实践创新类课程,面向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科创类为主。“八维”则是拓宽课程体系的宽度,涵盖了数学与逻辑、语言与文学、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艺术与审美、道德与伦理、生命与健康、实践与服务八个方面。
“三级八维”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学习能力为关注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课程的不同需求提供课程资源。同时,注重对学校课程的分级分类,实现课程结构的系统性、进阶型和可选择性。
新的时期,学校以“铁人精神”为立校之本,以“五唯文化”为发展之源,以“担当精神”为落足之点,按照“立德树人”的基本方针,将“全面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为了更加系统地梳理“五唯文化”体系,实现与时代的有机结合,2016年起,学校逐步构建起以“五唯”文化为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实现了学校课程的进一步升级。
按照学校的育人目标,课程体系构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自主发展”“文化基础”“社会参与”作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着眼点,将“五唯”文化贯穿其中。“五唯”文化中的“做人唯贤”“意志唯坚”作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必备品质,“学识唯渊”作为塑造“文化基础”的必备条件,“律己唯严”“待人唯信”作为“社会参与”的必备能力。
从“全面发展”的核心能力出发,到核心素养,再到“五唯”文化,八维三十二个课程系列与之对应,打通了原有的分级分类的课程结构,实现了面向全体,融合多门学科及实践活动,兼具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特色课程体系。目的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将学校文化落到实处。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主要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借助区域资源、丰富课程门类
以语言与文学中的小语种课程系列为例,学校借助区域资源,不断丰富小语种课程的门类,提升课程质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落实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实现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基于以上思考,学校依托北京语言大学资源,结合学校校情、学情,打造富有学校特色的小语种课程体系,完成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统一的课程与教材体系。三年来,学校开设的小语种课程有日语、韩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课,保证每周至少2课时的学习时间。2018年4月12日,学校成为第一批加入“海淀区多语学校联盟”的成员。《现代教育报》在对学校小语种开设进行报道的过程中,也给学校冠以“小北语”的称号。
本学年,依托一零一教育集团,借助法盟资源,在初一年级引入法语特色项目,将国际化课程进一步引入课堂。学校也成为海淀区少数几所将法语课正式列入课表的学校。力图通过三年乃至六年的培养,在提升学生法语水平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供多元发展之路。
通过小语种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实施,增强了学校课程的多样性与选择性,拓宽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此同时,不断扩展校际间的合作交流。积极与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学校联系,积极利用北京语言大学孔子学院的资源,走出去,请进来,深入了解、深度合作。学校先后与澳大利亚比兰努克学校、德国洪堡中学等多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持续开展学生互访活动。
今后,我们将逐步引入集团总校优质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好学院路地区的区域优势,进一步拓宽课程开设渠道,构建钱学森班特色课程群,引进科技元素,将学校打造为科技创造的新场域,通过改变课程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课程定制。
第二.拓宽课堂领域、赋予学科实践新内容
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积极引导各教研组思考,如何将课堂领域不断延伸,如何深入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如何赋予学科生命与活力。基于此,学校积极响应义务教育的课程要求,各学科均拿出10%的课时用于实践活动,打造了学科实验、学科探究等精品活动。同时,将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作为教研组建设的关注点,精心打造系列“学科周”活动,赋予语文周、英语周、数学周新的内容与形式,将科技周、人文周精心打造成学科融合的平台、学生展示的舞台,将学科育人价值外溢,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场域。通过学科实践活动,提升了全校师生的学科融合意识,文化交流意识,拓宽了国际视野。实现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实践活动中整体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今天的学校课程体系,是课程结构不断升级与优化的结果。在这一体系下,德育课程与学科课程互相融合、互鉴共赢,在我们的校园里,德育与教学已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为了一个共同体。
三、变革教学方式、创新育人模式
课堂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推动课堂教学深入化发展的源动力。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教学方式的变革,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落地。无论是对新招考制度的被动应对,还是对深度学习与项目式学习的主动探索,我们对于“教与学方式”的研究,都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促进了教学生态的和谐构建。
(一)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质量
第一.积极推进大单元教学、专题式教学等方式的变革
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学校鼓励各教研组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从最初的“无从下手”,到积极学习课程改革方案、研讨课程标准,各学科逐步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到了适合学情的优化途径。数学教研组积极探索大单元教学模式,在整体分析单元要素的基础上,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形成单元教学方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动员全组力量,合作完成、成果共享。化学教研组依托“高备”项目,深入开展专题式教学的研究。从教师观念的转变、化学课堂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积极进行思考与尝试。
第二.推进“生态·智慧课堂”建设
进入一零一教育集团后,尝试将总校的“生态·智慧课堂”理念在全校进行推广实践。学校各级领导和学科教师积极参与集团各级各类培训,通过“协同备课”、教师轮岗等方式,实现总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引入。
在“生态·智慧课堂”理论下,课堂是适宜生命成长的良性生态系统,让生命得以自由生长与和谐发展。生态智慧课堂目标追求的是建构生命成长和智慧生成的场所。
今后,各个学科组将根据学科特点,构建具有本校区、本学科特色的“生态•智慧课堂”模型,探讨与总校“学科‘学习力’”等研究项目的接轨。
第三.推进灵活、个性化的发展性评价
在坚持国家评价的基础上,按照“关注过程、积极评价、发展评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突出个性的发展性评价。
学校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实践活动、学校生活、社区服务等进行过程性记录,实现全面、个性化的评价。
为了提升课程效率,学校探索、尝试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评”一体化研究,鼓励各教研组推出典型课例、构建有效模式;尝试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注重阶段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分类、分层地建立评价标准,促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相互协调统一,相互密切配合。
(二)聚焦学生发展、关注全面育人
近年来,学校注重“五唯文化”德育特色活动的序列化推进,在原有德育体系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丰富“铁人精神”的文化内涵,着力培养富有人文精神的担当人才,建立、健全学生发展长效机制。
第一.秉持陆云泉校长提出的“把学生放在学校正中央”的办学理念,强化学生自主管理,固化值周班常规管理制度,起始年级注重学风引领,过渡年级注重榜样引领,毕业年级注重情怀使命激发,培育并树立班级管理示范班级,健全学生自主管理培训、指导、和评价体系,推动量化评比与多元评价结合。将学生“养成教育”情况和常规管理结果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衔接,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给予学生不断的成长动力。
第二.持续推进小升初、初升高衔接德育课程,以养成教育、心理课程等为主要形式,引领德育实践研究。通过对学生基本情况的收集整理和对学情的了解掌握,建立健全学生导师制度。以年级为单位,实行学生导师和学科导师制度。同时,注重学生特长培养,实现集团英才学院人才培养一体化。
第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从零基础开始,到取得市区各级优异成绩,学校专业社团的广泛开展,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保障了体质健康,开拓了视野,丰盈了灵魂。学校极力为学生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学校乐团曾荣获意大利第十届托斯卡纳国际艺术节金奖,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舞蹈团参加北京市舞蹈比赛并荣获一等奖,展示了社团建设成果。
四、引导教师发展、提升队伍建设
教师素质的提升一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关注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注重校本研修,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和教师个人的全方位发展,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团队。
目前,学校在校教职工142人,专职教师125人,高级教师59人,中级教师54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区级学科带头人12人,区级骨干教师15人。市区级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3%。学校拥有海淀区化学、政治、体育三个学科教研基地。各个教研组均拥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
在整体分析学校教师队伍情况的基础上,三年来,学校制定了促进教师发展的三大策略。
策略一:注重校本研修、分层分类提升
第一、 引领、激活教师思维方式
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学校注重加强 引领作用,组织各级 培训活动,鼓励校内 展示。推行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展示周活动。完善青蓝工程,注重学校文化、教学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大力推行协同备课机制。以集团总校各备课组长牵头,利用网络平台,信息化技术,提出“资源配置一体化”要求,实现集团内部优秀师资的共享,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优质资源。
第二、发展梯队、关注青年教师成长
结合学校情况将教师队伍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入职适应期、专业成长期、业务成熟期和风格形成期。每个阶段有培养目标、培养途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与支持,促进学校教师梯队建设。
多年来学校大力培养、关注处于入职适应期和专业成长期的青年教师,在校本培训和教育科研方面给予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在区、校两级课题研究、集团内部教师轮岗培训等方面,青年教师均成为主要力量。
策略二:基于问题导向、脚踏实地研究
第一.全员科研、以研促教
在推进教师发展的工作上,以课题研究为导向,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形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大力推广 “学案导学”、“单元备课”、“分层作业”,创设“乐学的教学情境”等方法继续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能力,逐步形成各个学科以优秀教师教学模式为主导,兼具个性特色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加入海淀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实践创新的作业设计研究》,在各个学科,进行子课题下有针对性的项目研究。鼓励各个学科申报各级各类课题。上一学期,新获得市级立项课题1个,区级立项课题10个,涵盖7个教研组。本学年起,将在全校推行校级课题管理系统,借助总校学术委员会的力量,以教研组为单位,促进每个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及课堂教学质量的高效。
以英语教研组为例,组内全体教师都参与了十一五和十二五计划的三个区级立项课题研究。十三五计划中,《新闻播报提升高中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也已立项,正在逐步开展研究。
同时以构建高效的英语学习模式为切入点,通过课题研究形成英语情境式探究学习策略,加强英语学科与生活的联系,使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同时给老师们在日常课堂实践中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二.微课题的创新
在“以研促教”过程中,为了鼓励教师形成科研意识,学校大力推广微课题研究。不求课题形式,没有时间限制,只要是基于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均可立项。微课题项目的重点,在于提升教师研究意识,寻找、归纳解决方法。如今, “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全校教师共同具有的专业意识与专业能力。
策略三:提供展示舞台、彰显教师风采
近年来的教师发展工作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为教师提供舞台,就能够促进教师主动成长,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专业自信,努力成就自我。因此,学校一直为各级各类教师搭建多元立体成长的发展舞台,彰显教师风采。如校级论文发表的平台《教科研之窗》,青年教师专业展示的平台“铁人杯”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新入职教师成果汇报的平台“青蓝工程成果汇报展示”,骨干教师成果交流的平台“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周,各备课组交流的平台“学科主题研讨”及全校教育科研展示的大舞台“教育科研年会”等。教师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激发了内心深处的源动力,不断发现自己的潜能,增强自身专业能力,树立自信心,并将积极的心态与对专业的热爱,植入课堂教学之中。
倡“五唯”文化,育“担当”人才。在海淀区教委新品牌学校建设的平台上,学校积极寻求创新发展之路,升级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模式,探索学校“五唯”文化品牌,为新形势下的学校发展凝结智慧,注入活力!如今,集团化的春风吹绿了石油分校的每个角落,集团化的号角唤醒了石油分校每一位教职员工深藏内心的为国担当、为校奉献的潜意识,我们一定不辱使命,掳起袖子加油干,早日将石油分校建设成学院路地区人民满意的好学校。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101中学石油分校,由北京小升初网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升初网)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