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详情见下,随北京小升初网苗子了解一下:
各区教委,燕山教委、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
为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通知》(教材厅函〔2023〕3号)要求,深入推进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市教委制定了《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教育强国建设,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通知》(教材厅函〔2023〕3号)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聚焦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转变育人方式,开辟新载体新赛道,切实提高育人水平,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基本原则
突出价值导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党对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全面领导,激发办学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提升支撑能力,以改革创新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突出目标导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突出问题导向。坚持聚焦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推进教、学、考、招、研、训有机衔接,围绕课程教学改革重难点问题采取行动,确保改革实效。
突出统筹兼顾。坚持大架构谋划、小切口推进,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统筹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三)实施目标
通过六大行动,经过3至5年努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区校联动、跨部门协同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高质量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改革形成新气象。发掘培育一批育人特色鲜明,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引领性的典型区域和学校。培育总结推广一批改革成果显著、有效落实育人要求的教育教学成果。加快形成富有首都特点、彰显首善标准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2035年实现首都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重点任务
(一)课程创新引领行动
坚持课程育人理念,落实市、区、校三级课程建设与管理责任,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线、措施,促进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坚持“一区一计”“一校一策”将国家课程方案育人“蓝图”转化落地为特色鲜明的高质量育人“施工图”。
1.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方案。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市、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统筹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实施。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地方课程,制定地方课程规划,研制地方课程纲要。科学赋予学校(集团)课程实施自主权,深入探索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综合育人的具体形态。学校立足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需求,因校制宜规划课程实施。注重课内课程与课后服务贯通设计,注重学段衔接,注重集团、学区资源统筹,推动各学科、各环节、各方面力量协同育人。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2.加强特色课程建设。以特色课程推动学校特色发展,鼓励学校聚焦培养目标,充分挖掘资源,建设特色课程、特色课程群、特色课程体系,持续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育人体系。指导学校提高校本课程质量,义务教育阶段注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普通高中注重拓展学习领域、丰富学习样态,满足学生丰富多样的成长需求。探索以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主题课程等形态呈现的特色课程建设模式、实施路径与策略。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3.建立课程教材实施监测机制。市、区两级定期开展调研指导,研制基础教育课程发展报告,准确把握工作现状,剖析重难点问题,研究提出针对性工作举措,逐步建立基于证据的实践改进与决策机制。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全市课程教材实施监测方案,研制监测标准、组织监测工作,重点监测课程教材实施状况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形成反馈改进机制,为有效推进课程教材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2024年9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二)教学改革深化行动
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通过实验区、实验校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攻坚课程教学改革重难点。搭建交流平台,通过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等方式带动各区各校广泛参与,培育新的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
4.打造改革项目平台。全市设立一批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区、实验校(集团),建设一批课程教学改革基地,支持一批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实验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综合素质评价等重点问题,探索不同区域、学校的有效实践模式。开展普通高中集团化课程创新实验,突破学段、校际边界,集中优势力量建设更加丰富、优质、适切的课程资源,实现学生连续培养、联合培养。鼓励各区相应设立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区将教材选用权下放到教育质量高、管理能力强的普通高中学校。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5.推进教与学方式变革。建立市、区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全域教研,强化对学科教学的指导和引领。积极探索大单元、任务群等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的变革,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知识结构化。综合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科思想方法,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和深度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需求,实现精准教学和个性化辅导。充分发挥优秀教学成果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推广应用范围,针对区域、学校发展亟需和短板弱项,促进成果“本地化、校本化”落地。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6.开展大单元教学研究。准确把握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研制学科单元“教-学-评”指南,指导教师以“全景”视角设计单元教学方案,积极探索大单元、大任务、真问题、真情境的教学设计。开展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以核心知识、关键问题统领课堂教学。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7.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推进课程综合化与综合学习,深入探索跨学科学习有效策略。加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指导,分学科研制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建议。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发和实施能力,鼓励教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实施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综合性教学。鼓励学校加强跨学科主题的统筹,促进学科间的合作,科学安排课时,整合、利用、开发多方资源,系统建构支持体系。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8.组织常态化交流展示活动。市、区、校三级常态化组织优秀教学设计、数字化优秀案例及教师基本功等展示活动,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定期组织全市学科教学研讨会,加强对课程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规律研究的经验交流。扩大精品课遴选,组织各级说课评课、教师基本功展示等交流活动,提高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和推广转化能力。鼓励各区设立重点研究课题,支持学校在课程、教学、评价、资源建设、教师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培育形成一批优秀成果。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三)学生素养提升行动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加强校内外协同,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探索突出德育实效、提升科学教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浸润、提升健康素养、加强劳动教育,探索区域深化读书行动的有效途径,将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9.推进“大思政课”改革。推动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入挖掘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融合衔接,形成协同效应。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积极开发建设与学校思政课相配套的教育资源,丰富内容鲜活的素材,把思政教育从课内向课后、课外、校外延伸,上好“大思政课”。加强市、区教研指导和学校思政课教研组建设,加强对学校落实思政课程的指导,确保学校落实主体责任,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10.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探索场景式育人培训和“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与要求,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促进中小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的形成。探索人工智能对学生体育和健康情况的监测预警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落实相关课时要求,建立不同层级、不同学段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库,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健康教育观念、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11.全面实施美育浸润。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艺术课程。遵循美育规律,强化艺术课程实施的综合性,挖掘和运用各学科丰富的美育元素,不断加强美育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以美育赋能教师成长与队伍建设,强化各学科教师美育意识和审美素养。广泛开展艺术节等美育实践品牌活动,建立常展、常演、覆盖全员的艺术展演工作机制,面向全体学生搭建班级、校级、区级、市级美育平台。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12.加强劳动教育。推动以校为单位制定劳动教育清单,开齐开足开好劳动课。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他学科、实验教学、课后服务,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合渗透,贯通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指导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常态化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单位充分发掘优质文化资源,组织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走进校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课程。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13.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加强部门协同联动,有力统筹校内外资源,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深化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开足开好实验课,制定学科实验教学指导意见,开展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大赛,鼓励教师设计学科内跨主题学习和跨学科综合科学实践活动。支持学科功能教室、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教育创客空间等复合型综合实验教学环境的创建,开展教学装备配备达标率、使用率监测。鼓励高校实验室、博物馆、科技馆等向中小学开放,结合课程标准设计科学实践活动。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弘扬科学家精神,点亮科学梦想。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四)教学评价改进行动
注重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坚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推进“教-学-评”一致,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4.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校长、教学管理人员和教研员听课评课制度。修订《北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完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教学评价要素和标准,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评价,提升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15.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诊断、反馈、改进和激励作用,坚持以学定考、依标命题,坚持核心素养立意、能力素质导向,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回归育人。不断提升命题质量水平,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来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16.改进学生评价。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中关于学生评价的要求,坚持素质教育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发展性评价,记录学生德智体美劳多维度、全过程动态数据,生成学生精准画像,帮助教师精准分析学情,更好因材施教,引导学校优化育人方式。探索人工智能对学生学习成长情况的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推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中高考应用,加快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五)专业支撑保障行动
围绕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要求,鼓励广大教师扎根教学一线,让教育家精神在课堂中生根。通过建设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研员队伍,强化教研专业引领和业务支撑,确保高质量落实课程教学改革要求。
17.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依托分类分层分岗的教师培训体系,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支持体系,健全教师培训综合评价机制。围绕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课程建设、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考试命题、课后服务、体育美育等内容,开展教师全员实训。实施中小学教师开放型在线研修计划,组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和市级骨干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在线研修。通过全员通识培训,提升教师运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加强新教师培训,加强校本研修,立足实际需求,提高培训针对性。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教师拓展国际化视野,提升国际化素养。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18.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实施市、区两级教科研人员课程领导力培训,提升课程育人的理论和实践素养,切实提高对区域、学校课程建设的实效。加强校长课程领导力建设,促进对课程的价值洞察、深度理解和科学规划。加强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建设,准确把握课程实施要求,支持教师在有效落实中创生课程。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19.强化教研专业引领。健全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以市、区、校三级教研为主体,以中小学校为基地,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教研员准入标准,完善教研员遴选配备办法,建设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研队伍。实施“全域教研”项目,通过“主题化”教研,依托全市域覆盖的协同教研机制,发现、诊断、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真问题。建立市级教研基地、学区教研工作站、学校教研工作坊,实施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加强对教学基本问题、关键环节的研究,增强教研针对性和实效性。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六)数字化赋能行动
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统筹实际需求和有效供给的互动关系,积极构建新情景、新场景、新赛道、新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20.丰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发挥数字教育公平、包容、开放、共享等优势,以北京智慧教育平台为枢纽,上联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下接区校资源平台,统筹建设全学科全领域智能化资源供给体系。开发汇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畅通数据资源开放供给渠道,采取师生自由创造、学校自主建设、政府广泛征集等多种方式,重点增加STEM教育、科学教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课程资源。鼓励科研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参与资源建设。丰富资源形态,集纳教辅、教案、课件、教学设计等类型资源。基于资源供给平台,部署智能作业、互动课堂、线上教研、辅助阅卷、教育评价等数字教育工具。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21.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促进教育教学从大规模标准化转向个性化、智能化,培育一批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孵化数个引领性教育领域大模型智能体。推动以智助学,开发推广智能学伴,实施智能辅导,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推动以智助教,支撑教师备授课,实现减负增效、精准教学,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去从事创造性育人活动。推动以智助管,加强教育大数据建设,依托教育新地图,支撑一站式教育学习服务。推动以智助研,构建数据驱动、基于证据、精准诊断和反馈的教科研新范式。深化“双师课堂”应用,促进优质师资跨校、跨区共享。鼓励中小学校开设人工智能校本课程,主动防范人工智能应用中潜在的道德伦理等方面风险。
(2024年8月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区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把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细化落实措施,加强工作指导,扎实持续推进,不断将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二)加强条件保障
市级提供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平台建设、项目引领等多重保障。各区各校要在经费投入、人员配备、设施设备完善等方面保障到位,统筹配置资源向重点任务倾斜。联合教研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及教师培训、信息化、装备等部门,组建专家团队,形成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专业支撑力量。
(三)加强督导考核
将本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情况纳入中小学综合督导、专项督导、经常性督导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范围,促进各区各校持续改进教育教学,提升育人质量。
(四)加强宣传推广
各区要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全链条长周期有组织培育优秀教学成果,定期组织研讨交流、培训研修活动,大力宣传推广课程教学改革典型经验,聚焦教育教学成果的培育、总结和推广,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营造全社会支持课程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
延伸阅读:
👉2024年北京1+3项目招生报名录取信息汇总(含往年信息)
声明:本文来源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由北京小升初网团队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