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正值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建校七十周年之际,在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支持下,“高质量课程实施奠基创新素养提升——人大附小首届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主校区举行。本次论坛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探索与讨论基础教育领域特别是小学创新人才培养,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创新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点击免费领取>>>RDF早培/八少八素指导-考查试题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朱信凯致辞,强调创新对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全链条系统工程,要打破学段限制,设置连贯课程。小学阶段对创新素养培育至关重要,教师应成为引导者,营造创新学习环境。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王攀在致辞中表示,要用新质生产力构建新质生产关系,推动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应优化课程体系,挖掘创新要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倡导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建构知识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对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至关重要。基础教育要深植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挖掘个性潜力,因材施教,注重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培养,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潜能。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党委书记、校长张冬梅作主题汇报,她表示,小学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具有创新基因,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提出学生立场、育人导向等课程理念,确定以关键素养模型为导航的课程建设目标,设计基础、拓展、挑战三层级多赛道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北京市教科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凯以“搭建高质量课程平台,促进学生创新素养落地”为题作报告,指出课程是育人的核心载体,伴随时代的发展,其概念需重新定义。当前课程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应重新定位课程,注重学科连贯性,通过多学科、跨学科和超学科培养人才,以适应未来变化。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小数室主任张丹作了题为“发展学生创新素养的实践探索”的主旨报告,她表示,学校要营造让教师关注学生奇思妙想的环境,尊重学生有价值的创意。
东北育才学校总校长高琛在题为“构筑生命场域,厚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沃土”的报告中表示,教育就是要挖掘和培养人的个性潜能和创新能力,使之发展更加完满,生命更有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小惠带来了题为“育人先育己 强教先强师——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教师素养”的主旨报告,特别强调了教师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包括教师的研究精神、创新精神和仁爱之心。
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执行会长李春林作总结讲话,对多位专家从课程设计与实施、创新素养实践探索、集团学校课程体系以及教师素养提升等方面给予的详细指导表示肯定,并鼓励教育同仁积极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路径,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上先做试验田,再做示范田,越做越好。
“创新人才培养”相关报名:
点击立即进入>>>首师附【生命科学】特殊项目咨询入口
点击立即进入>>>二十中学集团人工智能+兴趣培养项目咨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