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走美杯数学建模小论文比赛正在报名中,北京小升初网整理了往年参赛作品——《对北京公交特9路里程争议的数学分析》,随北京小升初网一起来看!
数学建模小论文参赛必备🔻
数学建模小论文报名入口🔻
数学建模小论文:巧用数学断“奇案”(第十三届)——对北京公交特9路里程争议的数学分析
北京市西城区育翔小学 四年级8班 洪同学
摘要: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最近媒体报道了北京公交特9路多收票款的案例,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论。乘客和公交集团各执一词,都没有说服对方。本文小作者喜欢学习数学,而且酷爱研究公交线路图。他在妈妈的帮助下,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掌握的公交线路,广泛查阅资料,深入分析测算,横向分析,纵向对比,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进行了一次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尝试。
正文:
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最近我有一次难忘的经历。
据2015年5月6日北京新闻广播报道,北京公交特9路被指多计里程、多收费。我对公交线路最感兴趣了,一听到这个消息,一下就竖起了耳朵。这究竟怎么回事?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一位乘客从特9路营慧寺站上车,到北大地站下车,公交卡被扣了1.5元。按照公交票价方案,10km以内(含)票价2元,每增加5km(含)加价1元,刷卡享受5折优惠。看来,这段路被计算为超过10km。这名乘客说,这段线路他经常开车,实际距离只有9.4km,坐公交怎么就超过10km了?多出的至少0.6km是从哪来的?他向公交集团提出质疑,公交集团答复,特9路在这段路程中,因为进站出站等原因,有过多次变道,这会产生“冤枉路”,使得实际里程超过了自驾里程。乘客认为,就算加上进出站变道距离,也不至于多出0.6km的“冤枉路”,他不同意公交集团的解释。
乘客和公交集团各说各的理。到底谁对谁错?这可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用美妙的数学知识,好好地探索其中的奥秘,断一断这个奇怪的案子。
妈妈听了我的想法,夸奖我善于发现问题,从新闻报道中捕捉到一个有趣而且重要的问题。她非常赞成我的想法,并且支持我开展这项研究。我们开始设计研究方案,提出了2个假设:
假设1:如果公交集团说的有道理,这意味着开车每9.4km,因变道将至少产生0.6km“冤枉路”,相应地就要多耗费不少汽油,多排放污染物,多花不少油钱。如果是这样,那我就要用研究的成果,提醒开车的叔叔阿姨们,开车时不要老是变道,这样不但不安全,而且浪费资源、浪费钱财。
假设2:如果乘客说的有道理,这意味着公交集团计算有误,也就是说多收了乘客的钱。那么,乘坐这趟公交的乘客一年得花多少“冤枉钱”啊!我将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告诉公交集团,请他们赶紧改正错误,别让乘客花“冤枉钱”了。
看来,无论谁对谁错,要么是变道产生不可低估的“冤枉路”,要么是多算里程让乘客多花数量可观的“冤枉钱”。这可真得好好算一算,弄得明明白白。
要怎么研究呢?我和妈妈一起商量了3个研究步骤。
步骤1:运用数学知识,测算每次公交进站变道产生的“冤枉路”到底有多少,看看是不是存在公交集团所说的那么多“冤枉路”。
妈妈说,要计算变道产生的“冤枉路”,可是比较复杂的过程,这与变道的宽度、角度都有关系,但其中有规律可循,我们可以假设几种情况,找一找其中的规律。我们一起画了公交车进出站的示意图:
如图所示,DC所在的直线为公交车进站前行驶的车道,C点是公交车进站变道时的起始点,B点是公交车进站停靠的站点,D点是公交车出站后回到原车道时的交点。A点为通过公交站点B向车道DC作出的垂线与DC的交点。
假设特9路进站时,只变更一条车道,并且进出站的轨迹是一个等腰三角型。根据查找的有关资料,北京市四环路的车道宽度标准为3.75m,也就是说,线段AB的长度为3.75m。
△ABC、△ABD都是以A为直角的三角形,公交车进站时所走的距离为线段BC的长度。如果不进站,所走的距离则为线段AC的长度。进站变道产生的“冤枉路”S=BC-AC。
1.为了便于计算,假设△ABC是满足边长比例为3:4:5的直角三角形(这样我就可以用掌握的勾股定理自己测算了),即AB:AC:BC=3:4:5,∠BAC=90o,
此时 AB=3.75m,
AC=3.75÷3×4=5m,
BC=3.75÷3×5=6.25m。
则S=BC-AC=6.25-5=1.25m。
2.假设∠C无限接近于0o,则线段BC的长度无限接近于线段AC的长度,可看作BC=AC,此时S=BC-AC=0。
3.假设∠C=90o,则C点与A点重合,BC=AB=3.75m,此时S=BC-AC=3.75-0=3.75m。
由以上推理可知,公交车进站时角度越小,“冤枉路”越短;角度越大,“冤枉路”越长。最长的“冤枉路”是车道宽,即3.75m。
同理可知,公交车出站时多行驶的最大距离也是车道的宽度3.75m。公交车一次进、出站,比直行时多行驶的距离最多为车道宽度的2倍,即3.75×2=7.5m。
特9路外环车从营慧寺到北大地一共只有4站,进、出站变道时多行驶的最大距离为7.5×4=30m。
如果按照公交集团的说法,0.6km主要是由变道产生的额外距离,那么,除去4次进出站变道产生的最大距离30m,剩下的600-30=570m的路程,就是行驶中变道产生的。
我们接着算了算,看这570m的额外距离,究竟要有多少次变道来产生?我们仍按每次变道最多行驶3.75m计算,变道的次数是570÷3.75=152次。
这表明,除了进出站之外,特9路公交车在9.4km的路程中,还有至少152次的变道。也就是说,平均每61.84m就要变道一次!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公交集团说的特9路在营慧寺站和北大地站之间,因变道产生0.6km“冤枉路”的说法不可信。变道确实产生额外路程,但这个路程数量很小,不足以产生超过600m的距离。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特9路里程计算有误!
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计算结果。我们还从网上查到了公交票价调整前特9路的站牌,营慧寺站至北大地站之间的计价里程是9km。这印证了我们的计算结果!
步骤2:选择更多的公交线路,运用统计分析法,看看变道产生“冤枉路”的问题是不是普遍存在于公交线路中。
妈妈带着我查了很多公交线路的资料,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经常乘坐的特3、特13、508等26条公交线路,用地图软件逐一验证,看看公交梯形票价表显示的计价里程为11km(也就是实际里程超过10km,票价由2元变为3元的临界点)的车站之间实际距离是多少。
统计结果表明,其中24条线路计价里程为11km的公交车站之间的距离都超过10km。也就是说,这24条线路的计价里程与实际相符,不存在特9路那样明显的差距。
26条线路中,有2条线路存在与特9路类似的情况。一条是345路慢车,北行方向,路庄桥北到昌平中心公园区间,几个主要地图软件计算的距离是9.95km,345路慢车梯形票价表显示的计价里程超过10km。我们发现,该区间共有8站,进、出站多行驶的最大距离为7.5×8=60m,计价里程超过10km,属于合理范围。
另一条是909路,东行方向,上清桥南到鼓楼桥西区间,几个主要地图软件计算的距离是9.9km,梯形票价表显示的计价里程也超过10km。该区间共有11站,进、出站多行驶的最大距离为7.5×11=82.5m,总的行驶距离非常接近于10km,也属于合理范围。
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公交线路计价里程与地图测算里程是相符的。特9路多计里程的现象只是特殊情况,公交集团不是故意多算的,特9路的里程错误应该是一个无意的错误。
这下,真相大白了!
步骤3:测算公交特9路多收的乘客“冤枉钱”到底有多少?
假设有一名工薪阶层的乘客,需要乘坐特9路该区间段上下班,每个工作日乘坐该区间段往返各1次,每次都刷卡,一年大约250个工作日,一年下来的损失是:
0.5×2×250=250(元)
这只是一年的损失,要是八年、十年下来,还不得损失好几千元啊?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对于一个工薪阶层来说,这个损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假设特9路每天有100人次像这样被多收“冤枉钱”,而且每位乘客都是刷卡,那么,公交集团每天多收乘客的“冤枉钱”就是:
0.5×100=50(元);
一年下来多收乘客的“冤枉钱”是:
50×365=18250(元)。
如果这100人次中,还有一小部分是买票乘车的,每人每次就得多扣1元,那么公交集团一年多收乘客的“冤枉钱”将有2万元左右!
结论:
经过统计和测算,我终于解开了特9路公交里程争议之谜。无论是与其他公交线路横向比较,还是与特9路公交调价前的计价里程相比,特9路确实存在多计里程、多收费的问题。
我将在提交这份论文的同时,把它寄给公交集团,建议他们修改一下特9路公交梯形票价表,不要再收乘客的“冤枉钱”了。
如果公交集团采纳了我的建议,每年就可以让特9路的乘客少花约2万元的“冤枉钱”,这多有意义啊!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数学,善于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美妙的数学知识派上大用场!
了解更多可点击👉2024走美杯数学建模小论文报名指导+资料领取+交流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