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升初网

登录 | 注册

总数世界第一!44项来自中国的非遗瑰宝,带孩子一起了解

2024-12-06 19:08|编辑: 段老师|阅读: 607

摘要

中国非遗瑰宝总数居世界第一,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以下是对这些非遗瑰宝的简要介绍,适合与孩子一起了解: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6项)

  1. 昆曲: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巨大影响。
  2. 古琴艺术: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
  3.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
  4. 蒙古族长调民歌:一种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驹标记等活动上,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
  5. 中国篆刻: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6.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
  7. 中国书法: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
  8. 中国剪纸: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9.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沿承了7000多年,遍及中国全境,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10.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
  11. 端午节: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
  12.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
  13. 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
  14. 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独一无二。
  15. 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用泉州方言演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年至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年至1911年)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
  16. 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
  17.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生产技艺,已有数千年历史,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18.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烧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
  19.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自唐代(公元8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
  20. 西安鼓乐: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21. 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黄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完美结合。
  22. 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
  23. 玛纳斯:柯尔克孜史诗,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
  24. 格萨(斯)尔: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
  25. 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
  26. 藏戏:戴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
  27. 中医针灸:传统中医的一种医疗手段,除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之外,在东南亚、欧洲和美洲地区也有实践。
  28. 京剧: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戏曲审美理想的集大成者。
  29. 中国皮影戏: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演唱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30. 中国珠算: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是中华民族的重大发明。
  31. 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32. 藏医药浴法:藏医学中一种特色疗法,以五行学说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学说为理论基础。
  33. 太极拳: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注重内外兼修、刚柔相济。
  34. 送王船:一种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
  35.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涵盖了茶叶种植、采摘、制作以及品鉴等多个环节,体现了中国人对茶叶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情感。
  36.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我国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传统节日。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

  1. 羌年:羌族人民为庆祝丰收、酬谢土地和祖先而举行的隆重而热烈的祭祀活动。
  2.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妇女利用海岛棉、木棉、麻等纤维为原料,纺、染、织、绣出的各种图案的织物。
  3.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传统木构架方法建造的拱形桥梁营造技艺。
  4. 麦西热甫:维吾尔族人民集歌舞、娱乐、说唱、游戏、杂技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娱乐形式。
  5.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古代先进的造船工艺,用于制造一种具有隔绝各个舱室以防漏水功能的船。
  6. 中国活字印刷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用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等制成的反文单字,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的一种印刷方法。
  7. 赫哲族伊玛堪:赫哲族的口头文学形式,是一种说唱结合、讲唱长篇故事的民间曲艺形式。

优秀实践名册(1项)

  1.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旨在保护和传承福建木偶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遗瑰宝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带孩子一起了解这些非遗瑰宝,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1.5直播丨童心遇上榫卯——玩转非遗的n种形式

2025年港澳同胞适龄儿童在东城区接受义务教育办理流程

2025年通州区非本市户籍适龄少年初中入学工作办法

2025年通州区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小学入学工作办法

2025年通州小升初按本市户籍对待的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少年情况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非遗

没有更多了

  • 2025北京小升初

  •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剑桥五级代报名

  • 2025海淀小升初

  • 2025西城小升初

  • 2025东城小升初

  • 2025朝阳小升初

  • 2025丰台小升初

  • 小学期末试卷

  • 人大附中早培班

  • 八中少儿班素质班

  • 2025北京中考改革

  • 25入学

    25入学

  • 划片查询

    划片查询

  • 剑桥五级

    剑桥五级

  • 社群加入

    社群加入

  • 学校招生

    学校招生

  • 提前招生

    提前招生

2025各区小升初政策+解读,扫码关注

北京初中入学

bjczrx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