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于2024年明确提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旨在通过构建教育专用大模型,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这一大模型将分四个环节开发:打造基座、科学训练、师生众测调优、聚焦应用,最终实现从“有没有”到“强不强”的跨越。作为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师生,掌握提示词(Prompt)这一与大模型交互的核心工具,将助力我们高效利用AI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创新教学设计与科研探索。
提示词核心概念
1.定义
提示词是用户向大模型输入的指令或问题,用于引导其生成符合需求的文本、代码、分析等内容。例如:“请用初中生能理解的语言解释牛顿第一定律”。
2.重要性
提示词如同编程语言,决定了模型输出的质量和方向。优化提示词(即“提示词工程”)是激发AI创造力的关键。
3.应用场景
学生:作业辅导、知识点解析、学习计划制定。
教师:教案生成、试题设计、个性化反馈。
科研:数据整理、文献分析、创新研究。
提示词编写技巧
1.基础原则
(BROKE框架)
B(背景):明确场景,例如“为高三年级学生设计一堂物理实验课”。
R(角色):指定模型身份,如“你现在是一位高中数学名师”。
O(输出格式):规定形式,如“分条列出”。
K(关键信息):补充细节,例如“需包含至少两个生活案例”。
E(修正反馈):根据结果调整提示词,逐步优化。
其他关键要素:
任务:如:设计一份关于“万有引力”的项目式教学任务
条件:如:课堂教学使用
要求:如:要有创新,要特色清晰,要便于记忆,要贴近生活等
上下文:如:请结合以上内容帮我提炼...
约束:如:拒绝...不能...
反思:如:在方案输出前,要再一次进行审核和思考...
提示词模版可以结合自身需求,灵活结合使用,使用熟练后,可以自行设计并自由发挥。
2.进阶策略
分步指引:复杂任务拆解为多步骤,例如:
第一步:列举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三大应用方向;
第二步:为每个方向设计一个教学案例。
◆ 思维链
(Chain-of-Thought):要求模型展示推理过程,例如:“请先分析问题,再逐步推导答案”。
◆ 多模态融合:结合文本、代码、图表等多样化输出需求。
3.常用工具推荐
DeepSeek R1 、豆包、华知文思、文心一言、通义千问、Kimi智能助手等
教育场景实战案例
案例1:学生个性化学习
◆ 提示词:
“我是一名高二学生,正在学习‘光的折射’。请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这一现象,并设计3道由易到难的练习题。”
◆ 模型输出:
1. 解释:以筷子在水中“弯曲”为例;
2. 练习题:涵盖基础计算、实验设计与应用题。
案例2:教师教案设计
◆ 提示词:
“背景:为高一年级化学《酸碱中和反应》设计一堂课;
角色:你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化学教师;
要求:包含实验演示、互动问答环节,并融入环保主题。”
◆ 模型输出:
提供完整的教案框架,包括实验步骤(如用醋和小苏打模拟中和反应)、讨论问题(如酸雨防治)。
案例3:科研数据分析
◆ 提示词:
“你是一位AI+教育专家,请分析近五年‘AI+教育’领域的研究趋势,提炼三个关键主题,要求要与时俱进,并用表格对比各主题的论文数量与影响力。”
◆ 模型输出:
生成结构化数据报告,附文献来源与可视化建议。
伦理与责任
1. 学术诚信
AI生成内容需标注来源,禁止直接抄袭。
2. 隐私保护
不得输入学生个人信息或敏感数据。
3. 批判性思维
AI输出需人工验证,尤其是科学类答案。
未来展望
目前,学校已经实现“八十e家”全场景教师发展平台DeepSeek R1 模型的接入,可实现智能备课和智能评价的创新性应用,很快也将全面接入“八十智学”全场景教与学系统(目前正在调试),推出AI学伴,为学生学习深度赋能。随着教育大模型与提示词技术的深度融合,未来将实现:
◆ 高度个性化学习:AI根据学生进度实时调整教学内容。
◆ 自动化评估系统:自动批改作业并提供精准反馈。
◆ 跨学科创新:通过多模态提示词,辅助解决复杂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