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改革方面
-
打通小初高课程连续培养链条
- 背景:当前,北京的集团化办学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教育集团承载的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 举措:北京推进的新型集团化办学改革,旨在打通小学、初中、高中课程连续培养的链条,通过优化和调整评价方式,让孩子们在连续培养过程中减少焦虑、减少重复性的劳动。同时,鼓励教师和校长推出连续培养的整体设计,使课程、资源进一步发挥应有的连续支撑效应。
-
构建大中小一体化高质量育人体系
- 目标:将基础教育的培养链条和高等教育的培养链条更有机地衔接在一起。
- 差异化设计:面对每一个年龄段,教育供给既要符合教育规律,也要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因此,越是一体化整体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越是要差异化地设计每个学段的课程和资源供给。
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
-
重视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功能
- 举措:北京市教委推出了中小学生“健康一起来”阳光体育运动计划,旨在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包容力、对抗性和抗挫折力。同时,严格落实中小学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及高中阶段每周3至5节体育课的规定。
- 效果:对抗性体育项目的开展,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在身体碰撞中学会心理调适,克服心理障碍,实现心理承受能力的优化。
-
构建心理健康防护网
- 专业支持:组织专业心理团队研发适合北京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与教学资源,免费提供给全市中小学使用。同时,开展全市中小学心理教师专项培训计划,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辅导能力。
- 家校联动:强化家校联动机制,深入剖析每个孩子特质,纠正家长不当攀比心理,防止盲目施压。同时,倡导家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有力支持。
三、课程体系构建方面
-
优化课程内容
- 目标:完善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创新机制,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 实践:通过打通小初高课程连续培养链条、构建大中小一体化高质量育人体系等措施,优化课程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
强化实践育人
- 举措:持续深化“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打造实践品牌如“行走的大思政课”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融入实践。同时,加强体育锻炼、美育熏陶、劳动实践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报》专访市教委主任李奕的内容涵盖了教育改革、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构建等多个方面。这些举措和观点旨在推动北京市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