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国标三大核心变化,家长需重点关注
-
添加剂“瘦身”
新国标明确限制儿童食品中的人工色素(如柠檬黄、胭脂红)、防腐剂(如苯甲酸钠)使用范围,要求企业优先使用天然替代品。家长选购时需注意成分表中是否含“XX红”“XX黄”等人工色素,以及“山梨酸钾”“脱氢乙酸”等防腐剂。 -
营养“硬指标”升级
- 乳制品:调制乳蛋白质含量需≥2.3g/100g(旧版为2.0g),儿童奶需强化维生素D、钙等。
- 零食类:膨化食品钠含量需≤500mg/100g(旧版为600mg),部分高盐辣条类产品或退出市场。
-
标签“身份证”更透明
强制标注过敏原(如牛奶、鸡蛋等14类),且需用加粗字体或警示框突出;儿童调味品、辅食等需注明适用年龄段(如“36月龄以上”)。
二、5步科学选购法,避开“隐形坑”
-
第一步:看“身份证”
- 认证标志:优先选择带有“SC”生产许可编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
- 适用年龄:如包装标注“适合3岁以上”,需按孩子年龄匹配,避免营养过剩或不足。
-
第二步:查成分表
- 警惕“隐形糖”:配料表中白砂糖、果葡糖浆、麦芽糊精等排名靠前,需谨慎选择。
- 识别“假牛奶”:含乳饮料蛋白质含量<1g/100g,而纯牛奶需≥3.0g。
-
第三步:对比营养标签
- 钠含量:儿童每日钠摄入建议<1200mg,选购时需计算单份食品占比。
- 反式脂肪酸:标注“0”不代表完全不含,若配料含“代可可脂”“植脂末”需警惕。
-
第四步:选正规渠道
优先在商超、母婴店购买,留存购物凭证;网购需认准品牌旗舰店,避免“三无”产品。 -
第五步:关注饮食习惯
新国标虽提升单品质量,但需注意饮食多样性。例如,避免长期依赖高钙奶补充钙质,应搭配蔬菜、豆制品等综合摄入。
三、特殊场景选购指南
- 辅食类:新国标要求婴幼儿米粉铁含量≥4mg/100g,优先选择强化铁、锌配方。
- 零食类:选择海苔、奶酪块等天然食材制品,避开含过多香精、色素的果冻、糖果。
- 调味品:儿童酱油钠含量需≤5000mg/100ml(旧版为6000mg),但需控制用量。
四、家长需避开的3大误区
- “儿童专用”=更健康
部分儿童食品为迎合口味添加更多糖、油,需结合成分表理性判断。 - 过度依赖“无添加”
天然食品也可能含过敏原(如坚果、麸质),需结合孩子体质选择。 - 忽视“隐形盐糖”
如儿童奶酪棒含糖量可能接近冰淇淋,需控制每日摄入量。
结语
新国标为儿童食品安全筑起更高防线,但家长仍需扮演“最后把关人”。通过细读标签、科学搭配,让孩子吃得安全更吃得健康。记住:没有“完美食品”,只有科学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