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北京市教委出台了《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全市中小学校秋季学期开始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详情随北京小升初网一起来看!
一、政策背景与目标
- 背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北京市教委决定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 目标:通过构建多层次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常态化人工智能教育教学体系、多渠道人工智能教育师资体系等七大方面的21项举措,加快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与模式。
二、课程开设与要求
- 开设时间: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校将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 课时要求: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确保中小学生能够全面普及人工智能知识。
- 课程形式:学校可以将人工智能课程独立设置,也可以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
三、课程内容与阶段特点
- 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重在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
- 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身学习和生活。
- 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重在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育资源配置与支持
- 平台建设:北京市将升级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北京市空中课堂),拓展开发人工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学校提供基础资源支撑、学科知识图谱、学习实践平台、教师研修社区等。
- 课程资源:汇聚来自各方的课程包、模型库、工具集等,形成一站式“北京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超市”,供各区、各校按需选择使用。
- 实践基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社会资源单位面向中小学生开放人工智能实验室、体验馆等资源,建设中小学校外人工智能实践基地。
五、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
- 教师队伍: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数学等学科遴选有兴趣、有基础的教师,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
- 讲师团:组建市、区两级“AI教育讲师团”,邀请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专业人才进入学校,参与人工智能教育。
- 培训计划:实施“百千种子计划”,分批重点培养北京市人工智能教育领域100位专业名师和1000位骨干教师,辐射带动所有任课教师。
综上所述,北京市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储备人才。